和谐共生丨点滴成诗-守护生命之源 (和谐共生下一句)

文章编号:13417 更新时间:2024-04-23 分类:互联网资讯 阅读次数:

资讯内容

本文讨论了地球水资源的问题。地球表面70%被水覆盖,但只有2.5%是淡水资源,而且大部分以冰川和永久积雪形式存在。受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不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据称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面临着极高的缺水压力,有22亿人无法获得安保障的饮用水。在中国,拥有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着近20%的世界人口,但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水资源分布不均,全国近三分之二的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是节水。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近一倍,但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非常规水利用量扩大到211亿立方米。中国首部节约用水行政法规《节约用水条例》即将施行,呼吁人们点滴节水成海。一滴水只有0.05克,如果14亿人每天节约一滴水,一年可节约2.6万吨水,足够4.7万人喝一年。只要每个人为节水出一份力,就能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地球共生共荣。


地球的祝福语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肩负着保护地球的责任和义务,下面我分别通过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团结三大类对地球的祝福语。

一、环境保护类:

1. 让我们一起守护地球家园,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让地球永远美丽。

2. 珍惜每一滴水,让大海荡涤心灵。保护水资源,让地球恢复湛蓝的海洋。

3. 种一棵树,造福一方环境;植一片绿,美化千家景。共同保护环境,让地球更加生机盎然。

4. 小手牵小手,保护环境不分家。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地球的绿色梦想。

5. 关注环境就是呵护自己。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用实际行动为地球加油。

6. 废品分类,环保先行。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地球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7. 空气清新,我呼吸更健康。保护环境,为地球减轻负担,让我们共同呼吸新鲜空气。

8. 绿色出行,地球更美丽。步行、骑行、乘坐公共交通,让我们共同减少碳排放。

9. 回收再利用,资源更宝贵。废品变宝贝,循环利用为地球做贡献。

10. 保护野生生物,维护生态平衡。让每一种生命都能在地球上自由生长,共同享受它的美好。

二、能源′节约类:

1. 关灯开节能,电力省不疲。用能有度,为地球省资源。

2. 我们是宝贵的能源使用者,合理使用能源,让地球的能量更加持久。

3. 水滴节约,光线照明;电器节能,低碳环保。在能源节约中,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4. 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让太阳能、风能、水能为地球注入无限的能量。

5. 关掉电源,减少碳排放。每天节约一度电,让地球少一份燃煤的负担。

6. 丢弃旧电池,有害环境;再使用可充电,节约为地球。从小事做起,为能源节约贡献力量。

7. 爱护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节约能源,让地球的资源永远丰盈。

8. 停车熄火,更环保。减少车辆尾气排放,让地球空气更清新。

9. 闭眼保温,绿色家园。节约能源,让家更温暖。

10. 使用可再生能源,为地球注入新生命。太阳能、风能、水能,成为地球的宝贵财富。

三、团结类:

1.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创造美好未来。

2. 尊重多样性,促进和谐共存。让地球成为一个包容、友爱的大家庭。

3. 地球无国界,我们是地球的公民。团结合作,共同守护地球的美丽。

4. 每个人都是地球的守护者,无论身在何方,让我们团结起来,为地球的未来努力。

5. 不论种族、国籍、信仰,我们都是地球的一份子。共同关注环境保护,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6. 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关注地球的未来。让我们联手努力,为地球造福。

7. 唯有团结一心,我们才能化解地球所面临的挑战,并走向一个繁荣、和谐的未来。

8. 共同关爱地球,携手共建美好家园。无论国界如何,环保之路无分左右。

9.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团结一心,为地球的繁荣贡献力量。

10. 联手保护地球,为后代留下无价的宝藏。共同努力,让地球在我们手中变得更美好。

总结:呼吁大家共同关注环境问题,倡导节能减排,弘扬爱地球的理念。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团结合作,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地球未来。让我们一起守护地球,尽力保护环境,为地球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绿色发展的区别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绿色发展的区别是意思不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引导每一位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能环保的点滴小事做起,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贯穿于日常生活,成为全社会普遍推崇的潮流和风尚。 绿色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人应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清澈的小溪欢快地流淌,茂密的树林遮住了毒辣的太阳,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天空…… 它叫百花村,是一个山里的小村庄。 村里的经济不好,但这里的人们活得很开心,因为他们的家园令村民自豪。 致富之风扫遍全国,这里的人们也开始想方设法地赚钱,幻想着有一天也能过上小康日子。 三年过去了,张家靠砍伐树木住上了小洋楼,李家因为开化工厂搬进了三层别墅……村民们看在眼里,心中羡慕极了,于是每家每户都寻找着自己的“发家之路”。 五年过去了,这里的人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别墅,生活得十分富足,村民也不再种田,过着安逸的日子。 可是邻村昔日的青山变成了秃山,小溪成了臭水沟,鸟儿都飞走了,剩下的只有苍蝇、蚊子、废品和沙子。 村民们也发现土地正在沙漠化,河里漂着死鱼,树林里几乎只剩些木桩子……但依旧没人管,人们想着:过一天是一天,等将来环境坏到不能住再说。 没过多久,这里的情况也和邻村一样,村民们流着泪迁走了。 千千万万个“百花村”的教训使人铭记: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百花村”的悲剧将再次重演! 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相信,人们只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昔日的百花村就一定会回来的! 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就水利行业而言,应该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1999年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 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1999年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2002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 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 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 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 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 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 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 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 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 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 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 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主导人们的是“人定胜天”,对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给予了否定;现在,我们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 “人天和谐”不同于“天人合一”,它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 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治水事业而言,就是要用这种理念去努力破解中国面临的水问题。 当前,水利工作面临四项任务,即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 这些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 因此,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 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分别有四个核心要点。 第一,给洪水以出路。 这是解决我国洪涝灾害问题的要点。 在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上,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 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去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去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在抗洪救灾中,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实施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提早部署、充分准备,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 精心组织,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防洪救灾工作井然有序,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尽管淮河洪水量级大于1991年,汛情重于1991年,但灾情、抗灾投入和灾害损失均小于1991年。 在整个防洪调度和人员撤退中,没有死伤一个人。 当然,淮河防洪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具备了必要的工程和技术手段。 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和调度手段,再好的理念也是无法实现的。 洪水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二者都是灾害的本质属性,缺一不成其为灾害。 正因为如此,给洪水以出路,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间,而且要把它作为整个防洪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就要予以高度重视。 比如在城市规划中,不能侵占行洪河道,要注意给河道让出一定的宽度来,防止人为约束河道造成恶果;在堤防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在一些山区、支流或非人口密集区,要适度控制堤防建设规模;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分蓄洪区建设,科学合理地运用分蓄洪区;在处理江湖关系、雨洪资源利用等一切工作中,都要按照给洪水以出路这个思路来展开。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天和谐的理念。 第二,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这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要点。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的30%。 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整个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十分严重。 应对干旱缺水,有多种措施。 按照常规做法,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多蓄水;解决空间不均,主要靠调水。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调水可以解决区域的部分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如果不搞节水型社会建设,人们没有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就可能出现调水越多,浪费越严重的情形。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先进城市有本质区别。 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简单地用行政的办法去节水,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通过社会制度的建设来解决干旱缺水问题,要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从而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第三,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要点。 面对大自然,人类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 因此必须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治理水土流失。 实践证明,大自然在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是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生态自我修复的。 目前生态治理中所采取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措施,就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 大自然生态是自我平衡的。 人为干预大自然的生态,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破坏。 如在沙漠中发展绿洲,人工群落用水多了,天然生态就会萎缩。 如果人不去伤害大自然,给自然生态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大自然就会自我修复。 在沙漠中,只要有水胡杨林就会出现生机。 内蒙古的东居延海干涸了11年,西居延海干涸了40多年,黑河调水到居延海后,当地生态迅速得到恢复。 因此在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上,必须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即使搞人工治理,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不要简单地认为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就无所作为了。 我们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等,为大自然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增强其自我修复能力。 比如搞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发展局部的牧区灌溉,使单位草场的载畜量大大提高,就可以实行轮牧,使休牧的大面积草原生态得到恢复。 第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 这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要点。 绿色经济可以涵盖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绿色经济则把这一思想扩大到整个经济结构的布局和经济 发展的过程中间,要求国家在宏观管理上要充分考虑绿色问题。 与此同时,解决水污染问题,还要严格排污权的管理。 水环境承载能力集中体现在排污权的管理上。 正如节水型社会是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社会制度,排污权的管理也应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建立起宏观控制、微观定额两套指标,按照排污权的上市交易规则,采取一系列市场经济的做法,以此来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破解中国四大水问题,必须在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上四个核心要点。 这四个要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切实从人定胜天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深化水利改革,确立水资源统一管理新体制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完成水利面临的四项任务,可以综合运用四种手段,即行政手段、工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 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各项水利工作,特别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综合运用这四种手段,尤其要十分注意经济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针对当前的水利情况,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制度建设,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 二是要十分重视工程带来的生态影响。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 在水利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是体制建设。 当前亟待我们去研究和开展的是四项改革,它关系到四种体制的建立。 一是流域管理体制改革。 水是以流域为单元的,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水的多种功能,必须建立起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权威、高效、协调的真正意义上的流域管理委员会。 政府宏观调控,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流域管理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流域民主协商,是指流域管理委员会是由流域内各省区市组成,要建立民主协商机制,流域内的一切涉水事务都要经过民主协商来确定;准市场运作是指水市场由于受一些因素制约,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水权的转让、交易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用水户参与管理,是指要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才能更科学、民主,更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是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即水务体制改革,是对供水、节水、排水、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 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 要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推动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资金支持,做好规划、方案、规则等制度体系建设,并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予以落实,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要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的社会化。 四是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对水利非经营性资产,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推进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对在水利国有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准公益性资产,要探索建立授权经营、权责明确、补偿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 对全局有影响的工程,应由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部门行使出资人职权。 这四种体制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涉及的因素很多,改革的难度相当大,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但是,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标签: 制片人节约用水条例地球国内生产总值生命之源水资源点滴人口新时代淡水资源行政法规

本文地址: https://yihaiquanyi.com/article/23380f74f42cbc70cd77.html

上一篇:习近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共生丨守护...
下一篇:专家揭秘第1年工资竟由政府出资企业招募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