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书籍是文的接力,更是历史的延续。中国源远流长的阅读传统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人们在龟壳和兽骨上刻下的符号形成了中国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今天,世界读书日的到来让我们通过汉字的演变一同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阅读重要性的论述。
从甲骨文到简帛,从纸质书到电子书,从手工镌刻到印刷技术的不断演进,载体和技术不断改变,但文字的使命却始终如一。文字可以抵达我们无法到达的地方,书籍可以穿越世界,具有无限的力量。在这个读书的好时节,让我们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持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阅读,不止于今天。
本文的总策划是袁炳忠,总监制是孙承斌、徐壮志,出品人有钱彤、李俊,策划人包括常爱玲、齐慧、杰周宁、令伟家。监制团队由胡国香、桂娟领衔,终审为曹建礼、姜晨。主创团队有唐颢宸、聂毅,记者是史林静,设计由聂毅负责,编辑有孟洁、邱世杰,技术支持由庞子乐、密雅琪提供,学术指导为中国文字博物馆助理馆员刘浩。材料支持来自中国文字博物馆、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等单位。本文由新华通讯社出品。
自学甲骨文:
先入门,读一本 郭沫若的 《甲骨文字研究》 熟悉一些最基本的字的释解过程,然后精读一本《汉字演变五百例》 可以拿这上面的字练习写甲骨文,然后历史和文字学同步推进读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论》、胡厚宣的《殷商史》等等。学习甲骨文要循序渐进,以兴趣为主。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标签: 聂毅、 电子书、 载体、 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 书籍、 新时代、 文丨、 出品人、本文地址: https://yihaiquanyi.com/article/5c331382e8e4ba548575.html
上一篇:聚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时政现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