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作为一种主流媒体形式,在当代社会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它的传播速度快、视觉冲击力强,能够迅速传递信息,引发共鸣,塑造观念。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深入探讨视频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视频在当代社会中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通过视频平台,人们可以观看各种类型的内容,从新闻报道、纪录片到娱乐综艺、电影剧集应有尽有。视频的多样性使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观看内容,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视频对于个人认知和情感的影响非常深远。许多视频作品具有感染力和感染力,能够触动人们的内心,引发共鸣。比如,一部具有深刻主题的纪录片,可能会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改变其观念和态度。同时,许多情感类的视频内容也能够带给人们愉悦、激动或感动的体验,影响其情感体验和情绪状态。
视频在当代社会中也具有塑造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的作用。不同类型的视频作品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背景,通过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元素,从而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视频的传播范围广泛,能够跨越地域和语言的限制,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视频还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对社会议题和价值观念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社会问题和事件通过视频得到广泛传播和讨论,引发社会热议,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视频可以激发社会公众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促进社会正义和进步。
视频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工具,在当代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还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情感和文化认同。同时,视频也在社会议题和价值观念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视频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认真思考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更好地利用视频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吃相太难看的确实有很多,我们作为消费者,仔细的想一想,我们使用别人的东西交钱那是应该的,但是交钱的同时还在道德上绑架着你,就让人感觉到吃相太难看了。
第一种,某视频会议就是非常有趣的一种软件,你开会员了就可以满足60人开视频,你如果不开会员的话,只告诉你就能开三个人,并且告诉你网络太卡,网络太拥堵,所以限制开视频的人数。为什么开完会员之后网络就不卡了?也不拥堵了呢?所以这一点吃相也确实太难看了,莫不如直接就说非会员只能开三个视频,是会员的可以开多少视频?这样大家是否心里会更舒服一些?
第二点,投屏的时候也有限制。有的时候他投屏竟然不让你投,实际上,我们的手机投到电视上是为了看的更加清楚,更加舒服一些,但是你交了钱,他也不让你往电脑电视上投屏,因为他要限制观看的人数,如果放到电视上,全家人都可以看,而手机上只有自己能看,所以你看他的吃相有多么的恶心呢?
第三点,短视频的APP里面让你截图都很麻烦,视频既然可以让你观看了,而且你也买了会员,但是你却不能下载,因为下载的话就属于侵权了,那我们买会员是干什么的呢?买会员原来只可以看,不可以下载。所以你只能在别人的要求下去做一些事情,这一点让人也是很无语的。
赚钱也应该让消费者更加舒服一些,尤其是消费者花钱的时候,心情舒畅一些,既然你是为大家服务的,就应该服务的到位一些。
因为使用视频代替文字会让大脑无法把看到的内容重新复述过来。现在短视频的时代很多博主会对一些有意义的文字进行复述,并且还会配上各种画面,我们在看的时候觉得很有意义,但是不知道大脑根本就没有接受这个信息。想要真正理解,还是需要自己通过眼睛阅读传递给大脑。 一、为什么视频阅读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在看视频的时候,大脑是处于轻松的状态,根本就不需要思考问题,眼睛看到的画面是零碎的。甚至在看内容的时候,画面根本就匹配不上,导致大脑信息混乱,再要重新复述一遍,就会不知道从何说起。
而阅读文字时,脑子全神贯注在理解文字的信息,每个人的脑子还会在脑中形成一种画面,自我展示的内容往往可以加深记忆。对内容自我排版再次复述的时候很容易讲出来。比如说我们在学习一段舞蹈,视频中的动作明明很简单,看完一遍之后再去跳第1个动作都会想不起来。将这些动作换成文字,再去比划很明显会容易的多,不过舞蹈最好是结合文字和视频,毕竟涉及了肢体动作。
二、我看书的时候是怎么阅读的?除了一些笑话,我会通过视频去了解,一些深刻性的文章,我不会用视频代替阅读。现在纸质版的书已经不流行了,我会把相关的内容下载成电子版放到手机上阅读,有些软件可以通过AI语音阅读,听书和看书其实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根据每个人的反应能力,可以调节不同的语速。
有时候看一部电视剧,我还会去看这部电视剧的原著小说。对比一下,发现有很大的不同,小说中会对人物进行心理刻画,而视频上的人心理状态是很难一眼看出来的,所以有时候会对人物产生一种误会。
一 把思想内容的分析和结构写法的分析结合起来理解文章大意。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如何才能把二者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用抒情的表达方式作为二者的中介。 由此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构思:由叙事入手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写作意图。 这一构思体现在文章上,就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结合。 文章第一段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岳阳楼一事。 已暗含“不以己悲”之意,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 这就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乃至写“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发作用。 第二段抓住“衔”“吞”“朝晖”几个词,写尽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并用“然则”转入写“迁客骚人”,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三、四段分别写“迁客骚人”因外物、自己而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两段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二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最后再说“古仁人”的“忧”与“乐”,由此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最后点明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以“斯人”呼应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二 正确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 我国古代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则有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后始终严以律己,唯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 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决非虚语。 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把握住这句话的意思,再理解课文的内容就容易了。 背诵课文。 指导:熟读课文,抓住警句(关键性词句),理清文脉。 本文的警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这样抱负的人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文章第一段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政通人和”,引出重修岳阳楼一事。 已暗含此意,第二段抓住“衔”“吞”“朝晖”几个词,写尽洞庭湖的湖光山色,并用“然则”转入写“迁客骚人”,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三、四段分别写“迁客骚人”因外物、自己而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最后点明主旨,以“斯人”呼应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抓住这个思路限时背诵 ,有助于快速记诵。 《岳阳楼记》资料一 滕子京给范仲淹的信与范经略求记书六月十五日,尚书祠部员外郎文章阁待制知岳州军州事滕宗谅谨驰介致书,恭投邠府四路经略安抚资政谏议节下: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今古东南郡邑为当山水间者比比,而名与天壤同者则有豫章之滕阁,九江之庚楼,吴兴之消暑,宣城之叠嶂。 此外,无过二三所而已。 虽浸历于岁月,扰剥于风雨,潜消于兵火,圮毁于患难,须必崇复而不使堕圮者,盖由韩吏部、白宫傅以下当时名贤辈各有纪述,而取重千古者也。 巴陵西,跨城闉,揭飞观,署之曰岳阳楼,不知俶落于何代何人。 自有唐以来,文士编集中无不载,其声诗赋咏,与洞庭君山率相表里。 宗谅初诵其言,而疑且未信,谓作者夸说过矣。 去秋以罪得兹郡,入境,而疑与信俱释。 及登楼而恨向之作者所得仅毫末耳。 惟有吕冲州诗云:“襟带三千里,尽在岳阳楼。 ”此麤标其大致。 自是日思以宏大隆显之,亦欲使久而不可废,则莫如文字。 乃分命僚属于韩、柳、刘、白、二张、二杜、逮诸大人集中摘出登临寄咏,或古或律,歌咏并赋七十八首,暨本朝大笔,如太师吕公,侍郎丁公,尚书夏公之作榜于栋梁间。 又明年春,鸠材工,稍增其旧制。 古今诸公于篇咏外,率无文字称记。 所谓岳阳楼者,徒见夫屹然而踞,岈然而贞,轩然而竦,伛然而顾,曾不异人具肢体而精神未见也,宁堪久矣,恭维执事文章器业凛凛然,为天下之时望,又雅意在山水之好,每观送行怀远之什,未尝不神游物外,而心与景接。 矧兹君山洞庭,杰然为天下之最胜,切度风旨,岂不摅遐想于素尚,寄大名于清赏者哉?冀戎务尠退,经略暇日,少吐金石之论,发挥此景之美,庶漱芳润于异时。 知我朝高位辅臣有能淡味,而远托思于湖山数千里外,不其胜与,谨以洞庭晚秋图一本随书贽献。 涉毫之际,或有所助。 干冒清严伏惟惶灼。 二 滕子京简介滕子京(公元991—1047),名宗谅,河南人。 1051年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交谊从这时开始。 滕子京为人尚气,敢于直言政见。 《宋史》上说他“论天下事,奋不顾身”,欧阳修说他“登朝廷,与国论,每顾事是非,不顾自身安危”。 1047年病故。 及卒,身无余财。 三 宋代范公偁《过庭录》中关于《岳阳楼记》写作背景之说“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 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 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意盖有在矣。 ”四 唐代名人写岳阳楼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白居易《题岳阳楼》:“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饶杰腾主编《中学语文教参新编》(初中第五册)语文出版社《岳阳楼记》资料:也谈《岳阳楼记》之“古仁人”满园农《语文学习》(1987年第1期)刊载了《〈岳阳楼记〉之“古仁人”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探讨》)文章对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岳阳楼记》“古仁人”的注释,提出质疑,认为把“古仁人”注释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是没有深考作者的思想和置字义于不顾的结果。 “古仁人”所指为何,这是个一向不大为人所深究,但又确有必要弄清的问题。 《探讨》把它特别提了出来,以期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无疑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很有益处的。 “古仁人”,到底应该作何解释才符合作者范仲淹的本意?恐怕首先需要弄清“仁人”一词涵义的演化。 我认为这里的“仁人”不宜简单的理解为“仁人”,实则它已经过长期使用成为一个新词,且常与“志士”连用在一起,古人对其用义也不尽一致。 《论语·卫灵公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朱熹注释“仁人”为“成德”之人,朱夫子是提倡修身养性的,所以着眼于“成德”的一面,所以后来释“仁人”为“品德高尚的人”或“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都没超过他的见解。 《尚书·武成》:“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 ”显然是着眼于立功的一面,而非以德见称。 《左传·昭公三年》,载齐景公听从晏婴的话,为之省刑,然后称:“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表明“仁人”是济世利民的。 《庄子·骈姆》:“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 这里的“仁人”又是忧天下之忧的了。 《汉书·东方朔传》:“故卑身贱体,悦色微辞,愉愉,终无益于主上之治,则志士仁人,不忍为也。 ”杜甫诗《古柏行》:“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 ”等等,则大都是把“仁人”视为志行坚贞、济世利民的治国辅君之才。 因此,把“古仁人”释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固然有点以偏概全,未能达意,可是,就如《探讨》那样,释“古仁人”为“古代仁爱的人”,也难免失之拘泥,忽视了词义发展后之丰富内涵。 看来把“古仁人”解释为“古代有志济世,忧国忧民,品德高尚的人”,似较符合实际。 须知范仲淹是位熟读古代经典的人,他对“古仁人”的含义不仅深刻理解,而且对“古仁人”的精神也是身体力行的。 所以欧阳修在《范公神道碑铭》中称道他:“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这里的“有大节”和“有志于天下”,可以看作是对范所谓的“古仁人”的特点的具体说明。 自然,这一点也可从范的一生言行中得到印证。 至于“古仁人”是否如《探讨》所说“特指孟子而言”呢?我认为:不是特指孟子而言,而是泛指包括孟子在内的前贤而言。 应该看到范仲淹并没有把孟子看作一心“与归”的“斯人”。 他在自己的诗文中常常提到他所仰慕和效法的,是三代两汉以来的前代圣贤。 这一思想集中表现在其《上资政晏侍郎书》里,在这封信中,当他向器重和提拔他的前辈晏殊详述自己的学行与志趣时,把伊尹、太公、仲尼、管仲、蔺相如、诸葛亮、陈汤、祖逖、房乔、姚崇这些人,都列举了出来,然后说:“此前代圣贤非不奇也,某患好之未至尔!”②从这里,我们可以悟出两点:其一,范仲淹所向往的“前代圣贤”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理想人物的“群体”,他们就是以伊尹、孔子等为代表的情怀伟大、忧国忧民的古之仁人,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家中的一些优秀代表。 这些人物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就是范仲淹的思想渊源所在。 其二,范在信中没有提到孟子,至少可以说明,孟子并不是他心目中特别所“好”的前贤,因而也就难得出范的政治思想是“继承《孟子》当无疑义”的论断。 诚然,范的“先忧后乐”的见解脱胎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不过对此前人早就说过。 元代张临在《增修范文正公祠记》中说:“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先生志也。 ”③可惜张临仅仅看到两人思想有联系的一面,而没认识到二者有区别的一面,那就是范仲淹的思想境界远远超出了孟子。 早在南宋的王十朋在其《读〈岳阳楼记〉》一诗中,就有过评价:“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 显然,孟子的“同忧同乐”是不能同范的“先忧后乐”同日而语的。 再说范仲淹在他的诗文中,提到孟子的地方并不多;即使提及,也没有从正面歌颂,不象对孔子那样肯定。 应该承认,孟子的“仁政”思想,确实对后代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孟子在北宋时却并不怎么受人欢迎,乃至遭到非议,范仲淹的好朋友李觏(泰伯),就是一位有名的贬抑孟子的人。 他曾尖锐的批评孟子只讲仁义,反对“曰利”是偏激。 ④对这一历史背景,我们在探究“古仁人”的问题时,也不能不考虑到。 总之,对范仲淹的思想渊源不宜理解得过于狭窄,更不宜把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看成是孟子个人。 客观的说,范文中所提到的“古仁人”,应该是指前代那种忧国忧民,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优秀人物集体,或者说,理想人物的化身。 注:①《范文正公集》(二)《褒贤集》第三一五页,②同上书(一)卷八第七○页。 ③同上书(二)《褒贤祠记》卷一第三二五页。 ④《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九《原文》:“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资料来源:《语文学习》1987年第1期第14页《岳阳楼记》资料:《岳阳楼记》之“古仁人”探讨张觉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课本注:〔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我们认为,这种解释只是根据范仲淹此文之内容推测而来。 注者不但没有深考作者的思想渊源,而且根本置字义于不顾,因而完全违背了文从字顺的训诂原则。 如果按照这种解释,那么“仁”字在古代所特有的意义就完全被抹杀了。 当然,这种注解,也并非一家之言,现在各种选本大多如此,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加以探讨。 众所周知,“仁”在古代是指仁爱,指对人亲善。 因此,这里的“古仁人”应解释为“古代仁爱的人”。 据我们的查考,认为这里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脱胎于《孟子》,而这“古仁人”便是特指孟子而言。 下面谈谈我们的根据,供大家品评。 孟子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性的代表人物。 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他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行仁政”而“王天下”便是他的政治主张。 他反复强调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 如“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仁者无敌,王请勿疑!”(《梁惠王上》)“仁则荣,不仁则辱。 ”(《公孙丑上》)他劝梁惠王“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劝齐宣王“发政施仁(《梁惠王上》)。 可见,范仲淹称他为”古仁人”是名副其实的。 孟子“行仁政”的思想基础是他的民本思想。 他多次强调与民同乐。 如:“古之人与民皆乐,故能乐也。 ”(《梁惠王上》)“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显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从《孟子》脱胎而来。 当然不但脱胎,而且换了骨。 “先”、“后”两字,把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就必然会把范仲淹心目中的“古仁人”误解为不着边际的“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了。 当然,作者也可能是断承了前代很多人的思想,但从此文的内容、特别是从文中的词句来看,其继承《孟子》当无疑义。 还须指出的是,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数句,也是指孟子而言的。 孟子曰:“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公孙丑下》)孟子之言与范氏之论,若合符节,此亦可明范氏之“古仁人”乃指孟子而言也。 《岳阳楼记》资料:内容分析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夺参知政事(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现在河南省邓县)。 第二年六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行将落成,函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 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年九月十五日写成的。 下面谈几个问题:一 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的理解。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孟子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是针对封建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的安定,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但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则有深远的影响。 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始终严以律己,唯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的人,死后无余财;在朝廷则敢于直言进谏,被欧阳修誉为“立朝有本末”,虽屡遭贬谪,而全不在意。 他一生所为,证明他确实有这样的抱负,绝非虚语。 他的“忧君”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二 作者的基本构思和文章的特色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 怎样才能使二者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用抒情成分作为二者的中介。 由此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基本构思: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记意图。 这一基本构思表现在文章风格上,就是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的自然结合。 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后,不过一年功夫,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不以己悲”的意思,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 这对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乃至最后写“古仁人之心”,都具有引发作用,决非闲笔。 接着承上文“重修岳阳楼”写“岳阳楼之大观”,虽字字皆景语,却又显出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跟结尾“不以物喜……”一段议论互为表里。 到“然则北通巫峡”,陡地一转,呈低回之势,用设问带出两个富于特征的画面,每一个画面又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迁客骚人”们的悲和喜。 悲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二者虽形态有别,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 由此再转入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是完全顺理成章的。 三 关于骈散结合的句法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跟对偶相似,只是不像对偶那样在音韵上有严格的要求。 骈句也有工整和不工整之分,不工整的骈句在结构和字数上也可能不完全合乎要求。 散句,则是相对于骈句而言,也可以说,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骈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为,汉代产生赋这一文体之后,才盛行起来,到六朝时更发展成为骈体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对偶,称为“骈四俪六”。 中唐以后,骈体文衰落,但人们在文章中仍常用骈句,而且有限于四言六言。 一般的说,一篇文章中仅使用几个骈句,算不得“骈散结合”,必须使骈句达到一定的数量,才可以算得。 本文运用骈散结合的基本原则,该骈则骈,该散则散,完全服从内容的需要,不是为了追求单纯的形式美。 例如首段叙事就全用散句;写岳阳楼“大观”,起结均用散句而中间写景则用骈句;写洞庭湖上一阴一晴的景象,所用骈句最多,语言也高度凝练;结尾起结全用散句,过渡句“然则何时而乐耶”也是散句,其余又全是骈句。 骈散交错,节奏不断的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才能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岳阳楼记》资料:写作特点一 结构严谨,剪裁得当文章开头一段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 ”扼要地指出重修岳阳楼是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前提下进行的。 而《岳阳楼记》是作者 应滕子京的请求而作的。 在这段里,对于重修岳阳楼的工程,只用“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两句交代清楚,并没有描写重修后的岳阳楼如何壮丽,因为这与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无关。 第2段,先写岳阳楼上所见的胜景,“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这层写得极概括。 一则关于洞庭湖的胜状“前人之述备矣”,二则写洞庭湖的胜状并不是本文的重点。 接着通过“然则北通巫峡……得无异乎?”向重点部分过渡。 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反问,引出下面第3、4段文字。 第3、4两段是对“览物之情”的具体描述。 这两段在形式上是对称的,都是先写景,后写迁客骚人触景而生的情。 景不同,情也不同。 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又证实了前文的“异”字。 第5段是全文的重点。 在这段里,作者提出理想化了的“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的地方正在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答了前面所提出的“或异二者之为”的原因。 于此抒发了作者的伟大抱负,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二 出色的景物描写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景物作生动细致的描绘。 以第2段为例,高山和江水本来都是雄伟的形象,作者却在二者的前面用了一个“衔”字和一个“吞”字,这就把洞庭湖的浩瀚气势一下子渲染出来了。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二句写湖的广阔,是从空间着笔。 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二句则是从时间方面描写的。 空间描写着重其持久不变的方面,时间描写则着重其千变万化的方面。 又如第4段,从“至若春和景明”到“郁郁青青”写昼景。 “春和景明”写天,“波澜不惊”写水,“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又共写天和水。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动物,“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植物。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又写天,“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又写水。 都抓住了特征,十分生动细致。 三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历来伟大作家都是善于把自己的情寓于景中,既描绘鲜明的图画,又抒发自己的情怀。 《岳阳楼记》就具备这一特色。 它描写岳阳楼之大观,只用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22个字,就把洞庭湖波澜壮阔、雄浑浩淼的图画,展现在读者面前。 特别是描绘岳阳楼的两种景色和迁客骚人的两种心情,使人有如亲临其境之感。 当霪雨凄风的时候,岳阳楼是那样阴惨:可以听到“阴风怒号”“虎啸猿啼”等令人胆寒的声音;可以看到“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薄暮冥冥”等阴森可怕的色彩;可以感到那种“商旅不行”“樯倾楫摧”的悲凉境界。 面对着此种景物,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那是十分自然的了。 可是,当“春和景明”“皓月千里”的时候,岳阳楼却又是另一幅图画。 它是那样明媚,那样欢快,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碧万顷”“锦鳞游泳”“浮光跃金”的鲜艳色彩;听到了一片“渔歌互答”的欢乐的声音;并且“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真觉有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面对此种景象,抒发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其喜洋洋”的心情,那也是十分自然的了。 四 散文辞赋化《岳阳楼记》是一篇散文,却包含了辞赋的特点。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了整齐的排偶句,使文章节奏和谐,音调铿锵,增强了语言的音乐美和感染力。 如第三段里,“从霪雨霏霏”到“虎啸猿啼”,第4段里从“春和景明”到“此乐何极”,都是四个字的排比句。 其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等又都是对偶句。 这些排偶句还往往平仄对称,并且押韵。 如“日星隐耀”是仄平仄仄,下句的“山岳潜形”就是对称的平仄平平。 第3段里的“霏”和“开”押韵,“推”和“啼”、“讥”和“悲”押韵;第4段里的“明”“惊”“顷”“泳”和“青”押韵,“里”“璧”和“极”押韵,“忘”和“洋”押韵。 这些押韵字的使用,都增强了文章的声音之美。 这些整齐的排偶句和押韵句,并不是与散文句分开使用,而是将它们夹用在散文句子中间。 如第2段,以散文句“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开头,接着便用“衔远山”到“气象万千”三组排比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又是散文句。 “然则”以下直到“得无异乎”,散文句中夹用“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一组对偶句。 第2、3段,基本上是散文句,可是多数句子的末字押韵。 还有在句中押韵的,如“感极而悲者矣”的“悲”字,“其喜洋洋者矣”的“洋”字。 在散文句中夹用排偶句和押韵字,可使文章变化多姿,不落板滞。 《岳阳楼记》资料:作者简介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靠母亲与继父抚养成人。 少有大志,虽曾吃粥度日,仍苦学不倦,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1015年(26岁)考中进士,居官后遇事敢言,不怕打击,多次触怒权贵遭到贬谪,仍坚持革新主张。 宋仁宗时,西夏贵族政权经常骚扰西北边境,边臣战守无方,连吃败仗。 范仲淹多次上书献安边之策,宋仁宗任他为陕西经略副使(职权略高于总督),镇守延安。 范仲淹上任后,明赏罚,鼓士气,改军制,勤训练,增修要塞城堡,招抚流亡居民,团结境内各族人民。 由于军民团结,加上正确指挥,一再挫败进犯之敌。 庆历三年(1043),由于群臣交荐,仁宗任范仲淹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深知当时“官乱于上,民困于下,夷狄骄盛,寇盗横炽”的严重危机,当政以后,团结了韩琦、富弼、欧阳修、滕宗谅等一大批主张革新的人物,锐意改革弊政,提出“明黜陟、抑挠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主张,想要改革政治,发展生产,做到百姓安乐,国富兵强。 范仲淹的改革措施明显地触犯了大官僚的利益,官僚权贵群起反对,诬蔑范仲淹等人搞朋党宗派,改变祖宗法制
标签: 探讨视频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视频中探讨了几个问题、本文地址: https://yihaiquanyi.com/article/7fca48c356b6fac68d5e.html
上一篇:如何根据内容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标题如何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