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生平经历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他出生于湖北省黄州府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家境贫寒。自幼就读于父亲李卓侯的私塾,14岁离家独自前往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误将姓名当成年龄填写报名单,从而改名为李四光。1902年,他前往日本留学,接触到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始走上革命之路。1905年,李四光加入中国同盟会,发誓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回国后,他参加辛亥革命,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特派汉口建筑筹备委员和湖北军政府实业司司长。1913年,前往英国留学,毕业后成为中国首位拥有硕士学位的地质学家。他还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担任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为中国地质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928年,李四光出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并协助筹建国立武汉大学。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地质、地貌和地质理论的研究工作,领导地质研究所在抗日战争时期迁徙并开展研究。他曾在英国讲授《中国地质学》,受到英国学术界的赞誉。
李四光在各地大学任教授,领导研究所迁址,推动地质学科的发展。他在庐山发表《冰期的庐山》,确证中国发生过第四纪冰川。他还在重庆大学开设了全国第一个石油专业,并在上海主持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1948年,李四光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名字由来李四光出身于穷苦家庭。 因为李四光排行老二,他的父亲李卓侯给他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李仲揆。 1902年,在洋务派首领、湖广总督张之洞领导下,湖北开始大量兴建新式的中小学堂,除了教学生传统的经书,还传授科学技术知识。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黄冈,仲揆跃跃欲试,来到武昌,在湖北省学务处填写报名表。 可能是太紧张了,他误将年龄“十四”填在了姓名栏里。 发现写错后,他因为家里穷,舍不得花钱再买一张表格,正在犯难,抬头看见前面大厅正中挂的横匾上有“光被四表”这四个字。 仲揆眼前一亮,将姓名栏里“十”添了几笔写成“李”,而在“四”后边加了个“光”字,改过之后,他满意地说:“四光,四面光明,前途是有希望的。 ”从此他改名为李四光。 李四光主席接见1952年的一天,毛泽东在日理万机,操劳国内外、党内外大事的百忙之中,在一次会议期间接见了李四光。 那天,李四光回到家里,精神格外奋发,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接见时的幸福情景:毛泽东身材魁梧。 红光满面,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毛泽东问他:“山字型构造”是怎么回事,你能不能 给我讲一讲。 ”李四光非常感动。 毛泽东博学多闻,这样关心地质科学的发展,连地质力学中“山字型构造”这样专门的概念都注意到了。 1955年,周恩来总理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支持地质部成立地质力学研究室。 毛泽东极其关心中国的石油远景。 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有一天,毛泽东在中南海的一座客厅里接见了李四光。 当时,周恩来也在座。 谈话中间,毛泽东问到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李四光回答毛泽东说,中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大有可为。 他向毛泽东、周恩来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认为在中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 松辽平原、包括渤海湾在内的华北平原、江汉平原和北部湾,还有黄海、东海和南海,都有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物”。 这句话,因为过去是用英文写的,所以故意说得含糊些。 听到这里,周恩来笑着说:“我们的地质部长很乐观啊!”毛泽东也高兴地笑了,当即作了关于开展石油普查勘探的战略决策。 1964年,在三届人大会议期间,毛泽东在北京厅单独会见李四光,毛泽东风趣地对李四光说:“李四光,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 ”李四光一时没有理解毛泽东的意思,回答说:“身体不好,刚学会一点。 ”毛泽东笑着说:“你那个地质力学的太极拳啊。 ”这时,李四光才理解毛泽东的话是对他和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一起,用新华夏构造体系找到石油的高度评价。 1964年某一天,毛泽东又一次接见了李四光。 那是在怀仁堂开完一个会以后,毛泽东邀请李四光一起观看在北京第一次演出的豫剧《朝阳沟》,并要李四光坐在他的身边,边看戏,边交谈,谈了剧也谈到石油。 在谈到石油问题时,毛泽东对地质部和石油部在找油方面所做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又拉着李四光一起登上舞台,同演员合影留念。 1964年2月6日中午,李四光接到一个电话,说要他立刻去中南海 。 李四光匆匆吃完午饭就去中南海了,一位在门口等他的同志把他领进毛泽东的卧室。 竺可桢和钱学森两位同志也先后到了。 他们就天文、地质、尖端科学等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广泛交谈了三四个钟头。 1969年5月19日,毛泽东接见在京参加学习班的代表,李四光也在其中。 毛泽东在主席台上看到了李四光,马上拉着李的手,亲热地叫“李四老”。 两人距离那么近,然而因为会场里“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成一片,对面说话都听不清楚。 毛泽东只好伏在李四光的耳边,问他的身体好不好,工作情况怎么样。 主席拉着李四光的手走在前面,接见到会的同志们。 接着,又一同离开主席台,步入休息室。 毛泽东和李四光在休息室谈了一个多小时的话,毛泽东对李说,他很想看看李四光写的书,希望李找几本书给他,还请李四光帮他收集一些国内外的科学资料。 李四光音乐贡献李四光除了是地质学家之外,还是一位音乐迷,谱写了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马胜云称,李四光在英国留学时迷上小提琴。 李四光在英国苦读7年,1920年回国前,他提笔写下小提琴曲《行路难》。 据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室考证,它是有曲谱为证的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 李四光武大情缘20世纪30年代,李四光主持兴建的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区,凝结着他的教育救国理想。 经过实地考察,李四光发现东湖之滨实乃办学的上好宝地。 于是,在1928年11月,正式确定武昌东湖珞珈山一带为国立武汉大学的新校址。 李四光请美国工程师开尔斯来进行新校舍的规划设计,历经一载 有余,终于完成。 然而,武汉大学的兴建历程却并非一帆风顺,经过李四光、王世杰的多方奔走,终于解决了建校申请、修路迁坟、经费等问题。 1932年5月26日,武汉大学隆重地举行了新校舍落成典礼。 李四光作为教育部的代表表示祝贺,并为武大师生进行了学术讲座,当他演讲完毕,毕业纪念刊的编辑们希望他为纪念刊题词,他拿起笔墨写下了两行大字:“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 从此以后,他的“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一直在激励武大师生不断地博学慎思而笃行。 李四光留下的庄重典雅、造型瑰丽的校舍建筑群,不仅让武汉大学赢得了“最美丽的大学校园”之美誉,其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亦鼓舞、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武大人不断开拓进取。
标签: 生物学家、 人物、 科学家、 科学、 教育学家、本文地址: https://yihaiquanyi.com/article/57db9040cd93aecd08b2.html
上一篇:手机查看网页源码的方法手机查看网页显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