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居然要制裁以色列军队?没错。据多家美媒报道,美国政府准备以侵犯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民众人权为由,制裁以色列国防军下属耶胡达胜利营。据称这将是美国首次制裁以军。制裁令还未下达,已引发以色列不同政治派别一致反对。以总理内塔尼亚胡称,将带领政府采取一切手段,反对美国此举。美国政府为啥破天荒制裁以色列部队?此举对中东局势有什么影响?我们采访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东研究所研究员李伟建、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这是4月21日在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伦冲突现场附近拍摄的以军士兵。图源:新华社
1、侠客岛:美国为啥要制裁耶胡达胜利营?有媒体说是因为这支部队打死了一名拥有美国和巴勒斯坦双重国籍的老人,是这样吗?
李伟建:以色列跟美国是非常密切的盟友,以前叫特殊伙伴。但在具体政策上,双方并非没有龃龉;对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美国有时持反对态度,也曾拿停止军援逼其让步。更重要的压力来自国际社会。本轮巴以冲突之初,美国全力支持以色列打击哈马斯,在巴勒斯坦已有众多平民伤亡时,仍为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随着加沙地带人道主义危机日趋加剧,国际社会批评质疑声不断,一些国家因此看清了美国的虚伪,发现美国为了维持全球影响力,不惜伤害地区和平、危害平民生命。耶胡达胜利营有1000多人,基本都是极端保守派教徒。以色列人权团体法律援助组织援引报告称,从2010年起,每5个被指控虐待、伤害勒斯坦人或强占其财产的以色列士兵,就有1人来自耶胡达胜利营。本轮巴以冲突已造成3万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多数是普老百姓,是无辜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这是真正的侵犯人权。若说以打死一名拥有巴勒斯坦和美国双重国籍的老人为由制裁耶胡达胜利营,那是避重就轻。
2、侠客岛:耶胡达胜利营是以色列极端正统派犹太教徒和宗教民族主义者组成的全性步兵营,为什么以军中会有这种部队?是否跟以色列近年来国内的思潮和政治趋势有关?
孙德刚:近些年,以色列政坛右翼化、民粹化趋势十分明显,左翼温和力量在减弱。目前以色列议会中,右翼力量占绝对多数。以军内部极右翼阵营同样不少,警察中也有极右翼组织,经常在执法时侵犯巴勒斯坦人权。只不过美国考虑到跟以色列的关系,将制裁对象仅限于耶胡达胜利营,未扩大到其他组织。多年来,以色列以保卫国家为由,在本属于巴勒斯坦控制区的约旦河西岸修建犹太人定居点,蚕食巴方土地,致使巴以冲突在约旦河西岸愈演愈烈。以色列动用军队,打压所谓巴勒斯坦极端分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时只有几十人的耶胡达胜利营才日益坐大。4月20日,在约旦河西城市图勒凯尔姆,冲突现场升起浓烟。图源:新华社
3、侠客岛:美国拟议中的这次制裁是不是象征性的?毕竟国拉偏架和对以军事援助就没停过。
李伟建:制裁是象征性做给国际社会和阿拉伯人看的。美国只是不给耶胡达胜利营事援助,并未切断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以色列拿到美国军援后怎么分发,美国不管。当然,制裁有警示以色列的意味。冲突至,美国不断给以色列施压,希望其不要扩大战火,但近期以色列又同伊朗多次发生冲突。白宫眼下正全力关注乌克兰危机和国内举,不希望中东局势恶化,这也是向内塔尼亚胡政府传递信号:美国不想被以色列拖下水。
孙德刚:当然是象征意义于实际意义。美方只禁止耶胡达胜利营接受美国军事援助或训练,没禁止其人员入境。这是敲山震虎,要求以色列注意人权问题。美国对以色列的偏袒一以贯之,最近美方还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美国会众议院了260亿美元对以援助法案。美国制裁以军,不过是给国际社会装装样子,此外也有国内选票考虑。
4、侠客岛:但即便是做样子,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反应还是非常激烈,这是为什么?
孙德刚:以色列方面反应激烈,是担心美国制裁引发连锁反应。美国说耶胡达胜利营侵犯人权,如果欧洲国家跟进,与美国联合指控
海湾,即波斯湾简称,位于西亚中部。 海湾周边国家是世界石油主产区,战略地位 突出。 1990年8月,这一地区爆发了战后世界最大的一场局部战争——海湾战争。 这场 战争对冷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它所展示的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作战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对军事战略、战役战术和军队建设等问题带来了众多启示。 海湾战争是由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而引发的。 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科两 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 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 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 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 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 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 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 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 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 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 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 科威特 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 埃米尔的胞弟法赫 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 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 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 联合国先后多次通过反对伊拉克入 侵科威特并对伊实施制裁的决议。 反应最为强烈的当属在海湾地区具有巨大经济利益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8月2日和3日,美国总统布什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全体会 议,研究对策。 会议最终决定,采取大规模军事部署行动,以迫使伊拉克撤军,并为必 要时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做好准备。 根据这一精神,负责中东地区防务的美军中央总部拟 定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 8月7日凌晨2时(美国东部时间),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 该计划。 “沙漠盾牌”行动计划拟分两个阶段向海湾地区部署部队。 第一阶段用3至4个月时 间(17周)部署24万人的部队及其建制装备,以使该地区美军和其他出兵国家部队兵力 达到同伊军大致相抗衡的水平。 第二阶段将视形势发展继续增兵,以使兵力达到足以将 伊军赶出科威特的水平。 第一阶段部署,又将根据伊军有可能在短期内向沙特发动进攻 的形势,首先在沙特的朱拜勒和宰赫兰一线部署快速反应部队和空中打击力量,建立机 动防御,采取“以空间换时间”战略,挡住伊军可能的进攻,保证后续部队陆续抵达和 部署。 计划确定后,美军制定了具体部署方案,最大限度出动了运输司令部所辖战略运输 工具,动员了后备和民用运输力量,同时,进行了后备役征召和编组。 其他出兵国家也 展开了各自的部署行动。 经过紧张行动,分别于11月8日和11月底完成了两个阶段的部 署。 是时,美军在海湾地区的总兵力达到43万人,其中陆军26万人,海军5万人,空军4 万人,海军陆战队8万人。 主要武器装备有:坦克1200辆,装甲车2000辆,作战飞机 1300架,直升机1500架,军舰100余艘。 其他国家出动的总兵力达50万人。 部分未出兵国家提供了武器装备、舰船、飞机和 医疗队。 随着各国部队的部署,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机构的必要性日益突出。 8月中旬, 经协商在多国部队最高层成立了协调性作战指挥机构。 原则是,战区内所有部队均接受 沙特阿拉伯武装部队司令哈立德中将和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将的统一指挥, 但各国部队又分别接受本国最高当局的命令和指示。 面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出兵行动,以及国际社会的经济制裁,伊拉克采取了相应对 策。 总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拖延战争爆发,使海湾冲突长期化、复杂化,进而分化以美 国为首的军事阵营,打破对伊拉克的各项制裁,保住既得利益,同时,做好军事上防御 作战的准备。 为此,它在外交上打出了“圣战”的旗号,并将撤军问题同以色列从阿拉 伯被占领土撤军联系在一起,以转移阿拉伯国家的矛头指向;在经济上采取了内部紧缩, 对外寻求突破口的政策;在军事上则加紧了扩军备战,恢复和新建24个师,使军队总兵 力达到77个师、120万人。 同时加强了科战区的兵力部署,按三道防线共部署43个师, 约54万人,坦克4280辆、火炮2800门、装甲输送车2800辆。 美军在开始执行“沙漠盾牌”计划时,即已估计到伊拉克拒不撤军的情况,拟定了 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行动计划。 12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切尼和参谋长联席 会议主席鲍威尔批准了这一计划。 该计划的要点是,实施进攻作战,以达到:1.瘫痪 伊拉克国家指挥当局;2.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3.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4. 尽量摧毁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和核生化武器;5.帮助恢复科威特合法政府。 根据这一决心拟定了以下作战方案:实施协调一致的多国、多方向、空中、海上和 地面攻击,首先以空中战局摧毁伊拉克重要军事目标,尔后逐步转移空中作战的重点, 在科威特战区实施地面作战,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用阿拉伯部队解放科威特市。 整 个作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1.战略空袭; 2.夺取制空权;3.空袭地面部队;4.地面进攻作战。 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 后期限。 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 次会晤,但是,双方都认为没有妥协余地,会谈没有取得结果。 1月16日美国东部时间 上午10时30分,布什总统签署了给美军中央总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的国家安全指令文件, 命令美军向伊拉克开战。 1月17日凌晨,美军的空袭行动开始实施。 整个空袭包括“沙漠风暴”计划四个作 战阶段的前三个,美军称之为空中战局。 按计划三个阶段同时开始,齐头推进,逐一达 到既定目标。 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 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F—111DAEAF、A—6、A—10、AV—8B、F—15E、B—52 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 日 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 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 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 为了实施地面进攻作战,美中央总部陆军也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这就是“沙漠军 刀”计划。 该计划事实上是“沙漠风暴”计划的组成部分。 计划决定,由5个军队集团 执行地面作战任务。 美第十八空降军在整个战线西部实施进攻,负责切断科战区伊军同 后方的联系;美第七军在战线中段担负主攻任务,重点消灭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第七 军右翼,依次是北线联合部队、美军中央总部海军陆战队和东线联合部队,他们将包围 科威特后方及科威特市内的伊军部队,牵制伊军战术和战役部队,其中北线和东线联合 部队的阿拉伯部队将负责解放科威特市。 计划制定以后,多国部队从1月17日空袭之日 开始至2月24日进行了大规模部署调整。 美军两个军数十万人分别从原驻地向新的进攻 出发地隐蔽机动了200多和300多公里。 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凌晨4时整,多国部队向伊军发起了大规模诸军兵种联合进 攻,将海湾战争推向了最后阶段。 多国部队首先在战线中部发起攻击,以吸引伊军统帅 部注意力。 随后,东西两端开始行动,以造成西端“关门”,东端“驱赶”之势。 在这 种情况下,担负主攻的美第七军发起决定性攻击。 先向北,随后向东,歼击伊军主力部 队。 伊军在多国部队进攻面前进行了顽强抵抗,后逐渐向北和西方向撤退,并点燃了科 威特油田的大量油井。 28日晨,科威特城已全部被阿拉伯部队控制,多国部队也大多完 成了各自任务。 鉴此,布什总统下达了当日当地时间8时暂时停火的命令。 整个地面进 攻历时100小时。 暂时停火以后,伊拉克表示接受美国提出的停火条件和愿意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历次 通过的有关各项决议。 在此基础上,联合国安理会于4月3自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 弃权通过了海湾正式停火决议,即687号决议。 海湾战争至此宣告结束。 据战后统计,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方面参战的43个师共有38个师被重创或歼灭,6.2万人被俘, 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输送车、2917门火炮被击毁或缴获。 107架飞机被击落、击毁 或缴获。 多国部队方面共有126人阵亡(其中美军74人),300余人受伤,12人失踪。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 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 它体现了人 类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主要是:武器装 备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术基础之上;打击方式已不再以大规模毁伤为主,而是在破坏力 相对降低的基础上突出打击的精确性;整个战争的范围与过程被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战争的协同性和时间性空前突出。 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 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 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战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 “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参战国最多、一次性投入兵力最大、投入的兵器最多最先进、空袭规模最大、战况空前激烈和发展异常迅猛、双方伤亡损失又极其悬殊的一场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 作战虽然只持续了 43 天,但它却提供了现代局部战争的许多新鲜经验和教训。 特别是由于大量高技术武器系统的作战使用而展示的“军事技术革命”,更为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所关注,它引发人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去探讨现代局部战争的理论、指导规律和作战方法。 海湾战争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一个窥视孔。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及背景 任何一场战争的爆发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背景。 导致海湾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和背景是: (一)伊拉克侵占科威特 1990 年 8 月 2 日凌晨 1 时(科威特时间),在空军、海军、两栖作战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的密切支援和配合下,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三个师越过科威特边境,向科威特发起了突然进攻。 由 1 个机械化步兵师和 1 个装甲师编成的主攻部队,沿萨夫万——阿卜代利——科威特市之轴线实施进攻,在 350 余辆坦克的引导下,首先向南攻占贾赫腊山口,然后折向东进攻科威特市。 由另 1 个装甲师编成的助攻部队,在主攻部队西侧向南进攻,在贾赫腊山口与主攻部队会合后,继续南下,在通往沙特边界的主要通道上建立阻击阵地。 5 时 30 分,主攻部队与特种作战部队在科威特市会合。 经过约 14 小时的城市战斗,下午 7 时,伊军完全占领了科威特首都。 随后继续发展进攻,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进入科威特。 8 月 3 日中午,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至 8 月 6 日,进入科威特的伊军达到约 20 万人,坦克 2,000 余辆。 8 月 8 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宣布吞并科威特,将其划为伊拉克的“第 19 个省”,并称它“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科威特势单力孤,加上对伊军的突然袭击毫无准备,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 约 20,000 人的科军,只有 5,000 余人撤到了沙特阿拉伯,其余部队溃散或投降。 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及部分王室成员乘直升机逃往沙特阿拉伯。 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夺占科威特,勾销所欠科威特的巨额债务,并用这个“金库”来解决由于连绵 8 年的两伊战争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危机;夺占科威特,可将其海岸线从 50 公里延展至 213 公里,从而大大改善其海军的活动领域和石油出口及其他对外贸易的海上通道;通过吞并科威特,解决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的边界争议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边界地区石油开发争端;夺占科威特,还可以“杀鸡儆猴”,起到震慑海湾国家及其他中东国家的作用,为其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导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伊拉克武装侵占科威特,引发了海湾危机,成为海湾战争的直接导火索。 (二)美国及其他国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 海湾地区之所以牵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神经,主要是该地区拥有极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所致。 截至 1990 年 1 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 6,517 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 10,015 亿桶)的 65 %,天然气 24 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 13.7 %。 日产石油约 1,45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产量( 6,360 万桶)的 23 %;每天出口石油约 1,200 万桶,约占世界石油日出口量( 2,800 万桶)的 43 %。 中东的五大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均在海湾地区。 世界 20 个特大的油田,有 11 个在海湾地区。 海湾地区生产的石油主要供出口。 美国、西欧、日本进口的石油,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海湾地区。 据美国能源情报统计, 1990 年第一季度美国日净进口石油量为 766.1 万桶,其中 206.4 万桶来自海湾地区,占 26.9 %;西欧日进口石油 823.5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427.6 万桶,占 51.9 %;日本日进口石油 548 万桶,其中从海湾地区进口 354 万桶,占 64.6 %。 石油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血液”,同时也是现代军队的驱动力。 如果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进而占领沙特阿拉伯,就可控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资源,这犹如卡住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咽喉。 萨达姆利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可以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 这是美国和其他一些主要工业国家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此外,科威特是世界上少有的富国,它在国外的资产超过 1,000 亿美元,另外在西方重要工业中还持有多达数百亿美元的股份。 如果这些资财被伊拉克抽走,也将给西方经济造成巨额损失。 (三)美苏关系缓和,地区冲突中美苏对立的阴影消失 战后 40 多年的时间里,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各自争夺霸权的需要,几乎在所有地区性冲突中,人们都能看到美苏争夺和对立的影子。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和新思维,积极向西方靠拢,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放弃与美对立的立场。 伊拉克的举动,无形中进一步推动着苏美间接触的愿望。 虽然伊拉克是苏联在中东经营多年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盟国之一,但为了避免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在对伊立场上的对立,苏联宁愿牺牲伊拉克这个昔日的盟国。 在对伊拉克问题上,苏联与美国合作的态度使美国总统布什感到“非常满意”,并称这是“美苏战后在地区冲突上首次结成同盟”。 美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 虽然苏联没有直接派兵参加对伊作战,但它对美国组织多国部队出兵海湾的支持态度,使美国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各种军事行动。 (四)国际社会普遍强烈反对侵略 国际关系始终是一种利害关系。 就在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美国总统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并宣布冻结伊拉克和科威特在美国的所有资产。 同时作出了强烈的军事反应, 2 个航母战斗群在伊入侵科后不到 1 小时即受命驶向海湾。 苏联一改战后 40 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持与美对立立场的常态。 8 月 3 日美苏达成共识,并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 这与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目标完全一致。 同一天,苏联政府就停止了对伊拉克的武器供应与军事援助。 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或国际组织都对伊拉克的入侵作出了迅速的反应,普遍强烈抵制和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 联合国安理会和各成员国对海湾危机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异常迅速且几乎完全一致的反应。 8 月 2 日,联合国安理会就以 14 票赞成, 0 票反对, 1 票弃权,通过了谴责伊拉克违反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撤军的第 660 号决议。 从 8 月 2 日至 11 月 29 日,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 12 个谴责和制裁伊拉克的决议。 这些决议,使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处于极端孤立的地位。 其中的第 678 号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为 1991 年 1 月 15 日,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伊拉克如不撤军,决议授权联合国会员国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来执行联合国通过的各项决议,这就为以美国为首的 38 国组成联军出兵海湾,用武力解决这场危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国际社会为化解这场危机作了极大的努力。 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从中斡旋,设计出多种调解方案,联合国秘书长亦亲抵巴格达做伊拉克的工作,希望伊从科撤军。 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未能使伊拉克改变立场。 战争已经不可避免。
这个曲子没有固定名称,曲调属于jody calls(朱迪口令),一般美国军队中的此类歌谣被统称为出操歌或行军歌(Military cadence),或者称之为军伍歌谣/民谣。
相关介绍:
行军歌曲和进行曲不一样,前者不需要伴奏,很多都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出现,一个士兵喊出第一句,后面的士兵接上。行军歌的节拍和旋律和正步走的节奏一致这种歌曲的初衷就是为了士兵们在列队操练时掌握速度和节拍。
扩展资料
常见曲调歌曲:
1、老国王(Old King Cole):
这一首出现最早,大约在1708年的英国就已流传民间,最早是作为童谣出现的,但后来因为参军将士得以被代入军伍之中。在美国军队里同样有传唱者。
2、达科沃斯行军曲:根据一张1944年的“胜利唱片”(V-Disc,二战中由美国政F购买供军队使用的音乐唱片),上等兵威利.达科沃斯是“肃静!”(或称达科沃斯行军曲)的创作者。在1944年五月,当他和他的部队疲惫的返回营地时,达科沃斯开始唱起美军第一支行军歌曲,“肃静”。
特斯拉回应比亚迪,比亚迪不回应了!
随着马斯克成了世界首富之后,新能源 汽车 算是大热起来,甚至不少手机厂商都开始宣布入局,在前段时间还有网友表示,是不是互联网大佬就除了老罗(卖货的那个)没有造车计划,其他的企业都入局了。不过话说回来,都是为了赚钱,那个市场火去哪个市场,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新能源 汽车 不是谁想入局都可以的,你看苹果做手机那么成功,但是造车就比较犯愁,因为电池是个难题,在去年的时候,苹果想要国内的两家企业一个是比亚迪一个是宁德时代去美建厂,为其专门生产电池,但被拒绝了,时间来到近期,不仅传来宁德时代自己过去建厂,还传来比亚迪与特斯拉合作, 但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回应也来了,这到底唱的哪出?
新能源电池这一块,国内有两家做得比较好,一个是比亚迪,一个是宁德时代,而就目前来看,宁德时代是已经过去建厂,为特斯拉等客户提供电池等方面的服务。
那比亚迪呢?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比亚迪似乎和特斯拉就是竞争关系。
有点像三星和苹果。
在本周三的时候,比亚迪的一个高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表示,比亚迪和马斯克是好朋友,双方即将合作,后续或将会为特斯拉提供电池服务。
此消息一出,可以说是瞬间引起网友们的热议,也被各大网站报道。
这就像苹果的芯片,让三星去代工,然后在手机市场,苹果和三星再一同竞争。
不过这个事,反转来得也很快,甚至都不到24小时。
在本周4的时候(6月9日)特斯拉就对此回应,其表示特斯拉目前还没有接到要和比亚迪合作的消息。
而现在网友发现,关于那些说要合作的视频也被下架了,比亚迪对此事也“不予置评”,至此,网友惊呼,这是唱得哪出?
很多网友调侃“本来是准备用的,但是被嘲后,发现事态发展好像更有利比亚迪,所以又临时紧急刹车”。
也有网友认为“没有谈好的合作不该由你一个研究院长放出来呀,好好搞你的技术不行吗? 不要老想着秀肌肉”。
其实关于是不是说漏嘴,是不是虚晃一枪,似乎已经不再是那么重要的事情了。
首先来说,特斯拉如果真的是需要电池合作,之前就已经有了宁德时代,后面选不选比亚迪,都没有多大关系。至于比亚迪是不是虚晃一枪,那也是一个值得纠结的问题,毕竟在该领域,人家也是做到了极致。
当然,如果你非要拿两家做 汽车 的这方面来说的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毕竟对车的喜爱以及对专利的认知不同,甚至大家有的觉得是某某高攀了某某也不一定。
毕竟两家也是存在竞争关系的,如果真的是特斯拉采用比亚迪的东西, 那是不是从侧面也说明,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如比亚迪呢?
不管怎么说吧,你这边说合作,那边不到24小时就辟谣,甚至连相关的视频目前也看不到了,这事就有点蹊跷了。
标签: 以色列、 美国、 以军、 巴以冲突、 巴勒斯坦、 耶胡达、 侠客岛、 李伟建、 人权、 国际社会、本文地址: https://yihaiquanyi.com/article/89ce48119653f27dfc6b.html
上一篇:卖金条的人变多了这两天卖金条的人变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