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拉尼娜现象的起源和影响 (拉尼娜条件)

文章编号:13391 更新时间:2024-04-22 分类:互联网资讯 阅读次数:

资讯内容

探寻拉尼娜现象的起源和影响

拉尼娜现象,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异常下降的现象。其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气候的混乱。拉尼娜事件往往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出现。拉尼娜这个词源自西班牙语La Niña,意为小女孩或圣女,代表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反面。拉尼娜事件常与厄尔尼诺现象轮流发生,但其发生频率较厄尔尼诺低。在拉尼娜现象出现时,中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热带气旋登陆次数增多、南旱北涝现象发生;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则容易出现干旱。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的异常现象,其在海温冷暖交替变化过程中相继出现。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高于拉尼娜。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拉尼娜现象的频率和强度趋于减弱。拉尼娜现象背后的形成原因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变冷、信风增强等因素密切相关,体现了热带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拉尼娜现象还会引发全球天气与气候的灾害转变,影响面广泛。其对各地区的气候影响不如厄尔尼诺明显,但仍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灾害。拉尼娜现象使得气候出现异常,例如飓风、暴雨和严寒等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在1998年之后,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延长,不同于通常持续一年左右的情况。

拉尼娜现象作为自然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有其特殊的气候影响。其征兆、持续时间、循环规律等特点使得人们对这一现象更加关注,并致力制定相关的标准以进行监测和预警,以减轻可能带来的灾害风险。


拉尼娜现象的原因

1.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太平洋上一种反常的自然现象,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在南美洲西海岸、南太平洋塌档东部,自南向北流动着一股著名的秘鲁寒流。 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西流动的赤道暖流得到加强。 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到南半球自偏向力的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 这股季风不仅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还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导致秘鲁寒流的水温异常升高。 这种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洋流被称为厄尔尼诺暖流。 2.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被称为拉尼娜,意即“小女孩,圣女”。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 拉尼娜现象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团哪乱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 3.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循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 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拉尼娜现象的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 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4. 拉尼娜现象的影响拉尼娜现象常与厄尔尼诺现象交替出现,但发生频率要比厄尔尼诺现象低。 当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拉尼娜现象的成因

1. 信风是指从热带地区向赤道地区吹拂的低空风向,当信风增强时,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会上翻,导致表面温度降低,从而加强了赤道东太平洋的下沉气流。 2. 这种下沉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得到加强,形成一个正反馈循环,进一步加剧了赤道东太平洋的冷水发展,从而引发拉尼娜现象。 3. 拉尼娜现象表现为太平洋中东部海水的异常冷却。 由于东南信风的作用,热量被吹向太平洋西部,导致西部海平面上升,温度升高,气压下降,容易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 4. 与此同时,东部底层海水上升至表层,导致东太平洋海水温度降低。 5. 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拉尼娜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灾害发生转变。 虽然拉尼娜的强度和影响程度通常不如厄尔尼诺,但它仍可能给全球多个地区带来灾害。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一、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1、成因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

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2、影响

厄而尼诺现象的影响厄而尼诺现象影响是全球的,从历史资料来看,1972年的全球天气异常,就与当年厄尔尼诺暖流特别强大有关。这一年我国发生了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国性干旱。与此同时,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却发生了严重洪水,非洲出现了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

1982年底又出现了厄尔尼诺暖流,东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的海水异常增温,范围越来越大,圣诞节前后,栖息在圣诞岛上的1700多只海鸟不知去向;接着大雨滂沱,洪水泛滥。到1983年,厄尔尼诺现象波及全球,美洲、亚洲、非洲和欧洲都连续发生异常天气。

二、拉尼娜形成原因和影响

1、成因

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当大气环流异常,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东太平洋下沉。

而在太平洋西部气流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更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上翻,气流下沉,西太平洋气流上升,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2、影响

从历史数据来看,这种现象发生的频率少于厄尔尼诺,强度也比厄尔尼诺弱,持续时间则大多数为偏长。拉尼娜出现时赤道附近降水偏多。相反,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等地易出干旱。对于求全球的气候事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

1、表现形式

厄尔尼诺现象:表现为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

拉尼娜现象:表现为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连续6个月低于常年0.5℃以上)的现象,通常伴随厄尔尼诺而来,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

2、由来

厄尔尼诺现象: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地球自转速度破坏了过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布,一反常态呈4~5年的波动变化,一些较强的厄尔尼诺年平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发生重大转折年里,特别是自转变慢的年份。

拉尼娜现象: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

3、对气候的影响不同

拉尼娜对气候的影响,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厄尔尼诺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亚次大陆和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而从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则多雨。

厄尔尼诺现象可以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可能在拉丁美洲引发洪水、导致澳大利亚出现干旱和印度的农作物歉收。

4、出现时间不同

厄尔尼诺周期:厄尔尼诺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大约每隔7年出现一次。科学家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认为厄尔尼诺不是一个孤立的自然现象,它是全球性气候异常的一个方面。

在正常年份,秘鲁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受一股冷洋流控制,有一个范围很大的天然渔场。一旦出现气候异常,东太平洋的冷洋流即被一股暖洋流所代替。

标签: 气象灾害海洋地理

本文地址: https://yihaiquanyi.com/article/4acfd2fb9fff5ede36f4.html

上一篇:利息计算深入解析房贷利率调整规则及影响因...
下一篇:症状和治疗方法详解病因深入探讨贲门失驰症...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